市公管局、市城乡建设局、市交通局、市水利局
深入市建筑业协会现场调研
2019年10月8日下午,国庆长假后首个工作日,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黄涛和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先林,带领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和市交通局、市水利局相关科室负责人,深入市建筑业协会,结合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本着创优“四最”营商环境和“四送一服”服务宗旨,就如何规范我市建筑市场,支持地方建筑业企业发展,进行现场调研。协会李辉会长,副会长单位安徽天凌公司龙峰总经理、安徽相智公司王吉流总经理、安徽强大集团彭震总经理、淮南市政公司副总经理吴志舜、淮南市中通公司苏鹏董事长,理事、会员单位安徽水之源、安徽鑫顺、安徽茂合、安徽宝峰、安徽凯博、安徽凡威公司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。
调研会议由黄涛局长和陈先林副局长主持。
会上,李辉会长就协会9月26日向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和城乡建设局报送的淮建协(2019)9号《关于转呈部分建筑企业(关于支持地方建筑企业,增加财政收入,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)的报告》作了简要说明,各参会企业就我市建筑市场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建议作了发言。
企业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淮南建筑市场份额,约90%为外地企业占有,本地企业所占份额仅为10%左右,税收和建筑业产值流失外地,给淮南整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。
二、工程项目招标门槛普遍过高,绝大多数项目都要求一级以上资质,获得过鲁班奖等,有的甚至设置指向性参数(条件)。这样的条件,实际上将95%的本地企业排除在外。
三、分包、挂靠现象普遍。绝大多数外地企业中标后,实际施工队伍还是淮南人在做。虽然解决了部分淮南人的就业问题,但利益的大头被外地拿走。
四、外地大都有支持本地企业的措施,淮南建筑企业很难进入,而本市项目又干不上。没项目就没业绩,就留不住人才,资质升级就难,资质低,又影响承接项目,从而形成恶性循环。据不完全统计,淮南注册的400多家建筑企业,目前能正常运作的不足200家。
针对淮南建筑市场的现状,与会企业站在本土企业的角度,提出了如下建议:
一、建立市级中小企业库,由建筑业协会协助进行入库资质审核。总投资400万元以下的项目(包括政府投资项目),仅在库内企业中招标。
二、参照外地经验,将对淮南经济发展所做贡献,如纳税情况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情况等,纳入技术标分值范围。
三、参照外地经验,获得本省、本市的各种奖项,如黄山杯、舜耕杯、标化工地、优秀建筑企业、优秀项目经理,纳入技术标分值范围。
四、建议制定统一规范的招标格式文本,减少招标代理的参与度,减轻企业负担。不任意抬高招标门槛,在保证技术人员符合条件的前提下,可以降低一级资质。
五、外地企业进淮承包工程项目,原则上要在淮南注册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,一是保证其所做工程在保质保修期内出现问题,能随时联系的上。二是保证税收、建筑业产值能留在本市。
六、建议市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标后监管机制,对备案在册的项目经理、技术负责人不在岗的,进行扣分和罚款,并纳入失信记录。
黄涛局长和陈先林副局长在听取大家意见后表示,企业反映的问题很客观,所提建议也很好。我们今天前来调研,就是要和企业相互沟通交流,共同分析我市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,探讨依法合规支持淮南建筑企业的途径和措施。
对淮南建筑业的发展,对淮南建筑市场的状况,市委、市政府是高度重视的,去年市政府还专门派出考察组赴外地考察调研。我们作为职能部门,对企业的意见和述求,是理解和支持的,但作为一级政府和政府部门,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,不能做明显违规的事,这一点,还请企业能够理解。实际上,从去年开始,在不明显违规的前提下,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本地企业的措施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对总投资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,面向市内企业招标。
二、为规范招投标行为,已经或正在制定七大类招投标规范文本。
三、加强标后监管力度,提高随机坚查频次。同时也在研究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督机制。
四、建议市政府同意对外地来淮企业,原则上在淮南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,在保证技术要求的前提下,对市内外企业实现统一的降质措施。
五、拟在土地招拍挂中,约谈业主方,要求其原则上选择本地施工企业施工。